针对上篇“离婚案件中隐匿加密货币的常见场景”,取证需结合法律程序与技术手段,核心目标是“证明资产存在”“关联至隐匿方”“证明恶意转移”,具体方法如下,以供参考。
(一)初步证明:收集“资产存在”的初步证据
沟通记录:调取双方婚前/婚后的聊天记录(微信、Telegram、邮件等),重点关注对方提及“加密货币投资”“钱包地址”“交易记录”的内容;
财务记录:核查家庭共同支出中的“加密货币相关费用”(如交易所手续费、硬件钱包购买记录、矿机电费),间接证明其持有行为;
【示例】若对方银行账单显示“购买Ledger、Trezor硬件钱包支出XX元”,可推定其持有加密货币。
证人证言:通过亲友等证人,证明对方曾提及或展示过加密货币投资
(二)技术追踪:锁定“资产归属”的链上证据
确定目标钱包地址:
若对方曾主动提供钱包地址(如用于接收加密货币红包、转账),可直接作为目标地址;
若未主动提供,可通过“共同输入地址”(如双方共同参与的加密货币交易中的输入地址)或“交易模式关联”(如与对方常用交易所的充值地址关联)锁定疑似地址。
使用专业链上分析工具:
借助等工具,分析目标地址的交易特征(如转账时间、金额、对手方地址),并与已知信息(如对方常用交易所、设备IP)关联。例如:
若目标地址曾向币安交易所的某个KYC账户充值,可通过交易所协查该账户的注册人信息;
若地址与对方的社交媒体账号(如Twitter、Reddit)关联(如通过地址标签功能),可直接证明其为实际控制人。
破解隐私币与混币的匿名性:
隐私币追踪:通过分析隐私币跨链兑换记录(如门罗币兑换为以太坊后再转入交易所),结合DEX(去中心化交易所)的流动性池数据,锁定兑换后的代币流向;
混币分析:利用混币服务的“输入-输出”关联特性(如Wasabi Wallet的CoinJoin交易中,输入与输出的金额、时间高度相关),通过统计分析锁定目标地址。
(三)平台协查:获取交易所账户信息
若隐匿方使用交易所账户持有加密货币,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信息:
法院调查令:向法院申请调查令,要求交易所提供目标账户的注册信息(如手机号、邮箱、KYC资料)、交易记录(充值/提现时间、金额、对手方地址);
注意:主流交易所(如币安、欧易)通常配合司法机关调查,但需提供明确的账户标识(如钱包地址、注册手机号)。
关联账户追踪:
若隐匿方使用本人手机号/邮箱注册交易所,可直接通过注册信息锁定账户;
若使用他人信息注册,可通过“设备指纹”(如登录交易所时的IP地址、设备型号)关联到隐匿方的常用设备。
(四)线下证据:锁定“资产转换”的实物线索
现金交易记录:核查隐匿方的银行流水、支付宝/微信收款记录,关注“大额现金存入”“境外汇款”等异常操作;
【示例】若一方在离婚前3个月突然存入50万元现金,且无合理收入来源,可结合其持有加密货币的线索,推定现金来源于加密货币变现。
实物资产登记:
若加密货币已兑换为房产、车辆等实物,可通过不动产登记中心、车管所查询产权登记信息,核查资金来源;
若兑换为奢侈品、艺术品等,可通过购买凭证(如发票、物流记录)关联到隐匿方。
OTC交易溯源:
联系OTC交易商,要求提供交易记录(如聊天记录、转账凭证),证明隐匿方通过线下交易兑换现金。
(五)推定规则:证明“恶意隐匿”的主观意图
若无法直接获取隐匿方的操作记录,可通过以下事实推定其存在恶意隐匿行为:
时间节点异常:加密货币转移发生在离婚诉讼前6个月至1年内(离婚纠纷中常见的“转移财产敏感期”);
交易模式异常:短时间内频繁向多个陌生地址转账,或转移至从未有过交易的亲友地址;
拒绝配合举证:隐匿方无正当理由拒绝提供加密货币钱包密码、交易所账户信息,或提供虚假信息(如谎称“钱包已丢失”)。
法律依据:根据《民法典》第1092条,“夫妻一方隐藏、转移夫妻共同财产的,在离婚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,对该方可以少分或者不分”;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〈民法典〉婚姻家庭编的解释(一)》第78条进一步明确,“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,有责任提供证据”,但隐匿方可通过上述异常行为推定其主观恶意。
取证注意事项
合法性优先:
禁止私自破解对方设备(如手机、电脑)或窃取钱包私钥,此类行为可能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;
链上数据虽公开,但需通过合法途径获取(如购买专业分析工具服务),避免非法收集证据。
专业协作:
建议委托区块链取证机构(如区块链司法鉴定中心)协助分析链上交易,出具专业鉴定报告;
涉及境外交易所或隐私币的,可申请法院委托境外司法协助。
及时行动:
加密货币转移速度快,需在诉讼前或诉讼初期申请财产保全(如冻结交易所账户、查封钱包地址),防止资产进一步转移。
总结
离婚案中隐匿加密货币的核心是“切断资产与权属的关联”,而取证的关键在于通过链上追踪、平台协查、线下溯源等技术手段,结合法律程序还原资产归属。尽管加密货币的匿名性强,但并非“完全不可追踪”,通过专业工具与合法程序,仍可有效维护自身财产权益。